现在的一级市场,有一种“割裂感”。
“一边是各个地区接二连三的各种基金群,感觉市场很热闹,各地的国资LP在新设基金方面很活跃。但同时,另一边,作为IR,我们和同行交流时大家的感受又普遍很冷,找不到钱。虽然新设母基金的新闻很多,但实际上接触下来会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母基金新设后资金要一段时间后才到位,实际上还在活跃出资的母基金很少。用‘僧多粥少’来形容毫不夸张。”北京某VC机构IR总监张南(化名)告诉母基金研究中心。
从数据来看,张南所言非虚。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一方面,2024年,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125支,新发起母基金总规模共7968亿,按照地域分布来看,2024年,25个省级行政区均有新设立的母基金,这也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省级行政区均有新增母基金,中国新设母基金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并且,新设母基金所在的地域范围分布较以往更广,如新疆、甘肃、海南等地区均有新设的母基金成立。
新设母基金确实很热闹,但GP募资却很沉默——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2024年全年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基金新设数量合计4143只,较2023年同期下降44.1%;新备案基金募资总额为4121.42亿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近四成。从创投基金来看,截至2024年,我国创投基金数量已达2.51万支,总管理规模突破3.36万亿元。然而,单支基金平均规模降至1.338亿元,创下近十年新低。
母基金方面,据母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母基金总投资规模为6626亿元,相比于2023年的10293亿元降幅为35.6%。
与此同时,2024独角兽新增数量亦暴跌。独角兽企业(unicorn company)是投资行业的术语,指一个企业成立不足10年,且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这样的企业将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体量大,具有核心竞争力。
去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上,出现了风险投资行业的代表——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左丁作为企业代表发言,就发展风险投资提出意见建议。据《人民日报》2024年5月28日第01版《微观察·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一文报道,这次座谈会上,鲜明的问题意识贯穿始终。听到关于创新与投资的发言,总书记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据2025年初创业邦《2024全球独角兽企业观察报告》,2024年中国新晋独角兽企业18家,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同比下降56.1%。2016-2022年期间中国年均新晋独角兽均在60家以上;2021年达到140家,为历史最高值;2022年之后中国新晋独角兽数量逐步减少,下降幅度从2023年的-38.6%扩大至2024年的-56.1%。
独角兽新增数下降,可能与其成长所依赖的融资环境有关。去年以来,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寒风,似乎比往年更加刺骨。正如上文的数据所显示,2024年私募股权市场规模显著收缩,新增基金数量、新增募资规模均暴跌。
在管理人方面,2024年,仅有116家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记;同期注销机构数量达到928家,约为当期新登记管理人数量的8倍。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083家,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810家。
并且,2024年,中基协官网上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公示,注销类型增加了“12个月无在管注销”。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后12个月内未备案自主发行的私募基金,或者备案的私募基金全部清算后12个月内未备案新的私募基金,协会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并予以公示。
对VC/PE行业来说,募资再度被“划重点”,成为GP的生存关键。一直募不到资,会被注销管理人资格。创投行业的分化已经开始走深,市场正在淘汰没实力的GP。
在此背景之下,投资行业裁员、降薪、降职的情况也越来越多。部分国企由于过往投资的项目退出难收不回本金,投资部门收缩甚至裁撤。一级市场投资人的预期断崖式下降,部分投资人转行或转岗。
当前,有部分GP沦为“FA”,失去了管理人应该承担的本职作用。
对GP来说,所扮演的角色绝不是简单的“FA”——GP之所以能成为管理人,除了对优质项目精准的把握,还包括投资决策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独立专业研判,投前、投中、投后各方面都具有专业的能力,在产业资源协同、自身生态圈建设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当前的一级市场,为了募资,GP往往会对基金条款作出很多妥协,但管理人的独立决策权是底线原则。
为获得LP青睐取得优势,GP应多在内功上下功夫,比如顺应国资LP成为最主要出资群体的现状,提高自身产业资源和产业服务能力,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国资LP往往更偏好拥有产业资源和产业服务能力,以及在某一垂直领域深耕、具有差异化和突出能力的GP,同时他们会重点关注GP是否拥有丰富的项目储备与项目发掘、把控的能力和GP能否与LP形成良性的业务协同作用。
除了业绩之外,国资LP还看中GP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特色和持续输出能力的生态赋能体系的能力,即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为LP创造独特价值的能力。GP需要更多的考虑不同地区的产业规划,思考策略,这也为GP带来更多的转型要求和压力,促使其不断修炼内功、积累资源、优化服务。